帳號     密碼    

高功率元件應用研發聯盟

半導體長晶及磊晶、元件設計與製程、模組封裝、產品應用

看詳細資訊

智慧電網與儲能系統為調整臺灣能源結構之關鍵要素

能源議題最近在臺灣廣受矚目,但屬於尖載發電的再生能源目前尚無法徹底取代傳統能源之基載發電。若想改變能源結構,除了進一步提升再生能源發電量外,智慧電網的結構與儲能系統的配合也不可或缺。

http://www.energytrend.com.tw/sites/energytrend.com.tw/files/2014-05/pic2.png
圖1、民國102年臺灣8月台灣用電狀況(資料來源:臺灣電力公司)
能源依發電特性可分為:滿足基本用電需求的基載發電、快速啟動以滿足尖峰需求的尖載發電,以及介於兩者之間可調度的中載發電。民國102年時,臺灣各種發電容量比例如圖1所示,燃煤、燃氣及核能占發電量近九成,包括再生能源在內的其他發電型態僅有11.7%
就比例而言,約兩成的基載發電來自核電,若想降低核電比例,剩餘的基載發電需求須由燃煤或燃氣補齊,如此一來將增加對燃煤與燃氣的依賴,影響碳排放量。核四的作用是遞補核一、核二廠於112年先後退役後所留下的北部基載發電空缺。在配電、用電結構不變的前提下,若不建核四,113年後北部將出現的6萬瓩容量空缺將成能源問題所在。再生能源屬尖載發電。以全球經驗來說,一定規模的太陽能發電可成為準中載發電,一定規模的風能可視為準基載發電,但兩者在臺灣皆未達標準。再生能源大幅提升發電量,才有可能補上113年後的6萬瓩容量空缺。若想讓再生能源進一步跳脫尖載發電,提升為中載發電以減輕對其他能源的依賴,目前看來,建構智慧電網與儲能系統提供了一條非走不可但似乎可行的道路。
資料來源:
1.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產學研合作/分包/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家戶型儲電系統關鍵模組開發,CSIST-013-V203,2015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