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高功率元件應用研發聯盟

半導體長晶及磊晶、元件設計與製程、模組封裝、產品應用

看詳細資訊

碳化矽元件的市場發展關鍵:晶圓製造

  1. 發布日期:2018年10月31日
  2. 新聞作者予刊登媒體:CTIMES
  3. 新聞內容:

碳化矽(SiC)基材的元件性能優勢十分的顯著,然而,這些優勢卻始終未能轉換成市場規模,讓這個問世已十多年的高性能元件一直束之高閣。主要的原因就出在碳化矽晶圓的製造和產能的不順暢。

由於物理的特性,因此在生產上勢必要在高溫與高壓的條件下才能生產,一般而言,需要在2000°C以上高溫(矽晶僅需在1500°C),以及350MPa以上才能達成。若透過添加一些特殊的助燒劑,或者氣體沉積的方式,則可使碳化矽燒成溫度降到2000°C左右,且在常壓就能進行。

而目前已在使用的長晶技術則包含高溫化學氣象沉積法(HTCVD),與高溫昇華法(HTCVT)兩種。

以目前良率最高的HTCVD法為例,它是以攝氏1500至2500度的高溫下,導入高純度的矽烷(silane;SiH4)、乙烷(ethane)或丙烷(propane),或氫氣(H2)等氣體,在生長腔內進行反應,先在高溫區形成碳化矽前驅物,再經由氣體帶動進入低溫區的籽晶端前沉積形成單晶。

然而,HTCVD技術必須精準的控制各區的溫度、各種氣體的流量、以及生長腔內的壓力,才有辦法得到品質精純的晶體。因此在產量與品質上仍是待突破的瓶頸。

 

碳化矽晶圓,光長晶的時間,就約需要7至10天,而且生成的高度可能只有幾吋而已(矽晶棒可達1至2米以上),再加上後續的加工製程也因為硬度的影響而相對困難,因此其產能十分有限,品質也不穩定。晶圓短缺與設計經驗不足 影響碳化矽終端晶片發展

然而,最近這五年,碳化矽又開始受到重視,主要就是在電動車這類需要高功率元件的應用陸續浮出檯面,讓人們意識到碳化矽元件在耐高壓方面的優勢。

目前全球僅約有三、四家業者(Cree、Norstel、新日鐵住金等)能提供穩定的產量。中國雖然已著手自產,但在品質方面尚未能趕上美日,因此全球的產能仍十分有限,目前市場也仍是處於短缺的狀況。這也說明了現今整個碳化矽半導體產業的情況,不僅上游晶圓的價格無法鬆動,連帶終端晶片的價格也難以讓多數業者接受。

另一個發展限制,則是由於絕大多數的晶片工程師只熟悉矽元件的晶片開發,但對於碳化矽元件的性能與用途,其實不怎麼清楚,也因為有這樣的知識上的落差,造成碳化矽元件在發展上更加緩慢。

雖然碳化矽的發展仍十分緩慢,但其優異的性能優勢,依然是吸引了部分的業者持續深耕,中國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投入者,甚至將之列為重點國家政策之一。

目前中國已組成中國寬禁帶功率半導體及應用產業聯盟(中寬聯),並接受中國工信部的委託,積極推行《寬禁帶功率半導體標準》,其中《功率器件用碳化矽同質晶圓》標準是便是中寬聯主推的9項標準之一。

市調單位同樣也看好碳化矽的未來發展,根據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的預測,2018年全球SiC基板產值將達1.8億美元,而GaN基板產值僅約300萬美元。

不過,SiC材料仍在驗證與導入階段,在現階段車用領域僅應用於賽車上。而看好5G商轉與汽車電子的進一步成長,拓墣產業研究院預期,SiC基板未來五年在通過車廠驗證,以及2020年5G商轉的帶動下,將進入高速成長期。

該機構指出,隨著應用需求的逐步成長,供應鏈已漸漸發展出晶圓代工模式,以提供客戶SiC及GaN的代工業務服務,改變過去僅由Cree、Infineon、Qorvo等整合元件大廠供應的狀況。

2023年 碳化矽元件的應用與品質才能成熟

但對於碳化矽市場的發展時程,目前碳化矽在台灣的發展仍是比較慢,投入與採用的業者都不多,因此仍待時間觀察。至於晶圓材料產能的問題,還需要三年才能改善基板短缺情況,而生產的質量則仍需五年才能改善。而在終端的應用上,則需到2022年左右才會有更多的應用出現。

網址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6903/3452294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