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標題:5G技術迭代帶來新機遇射頻前端國產化替代需求強烈
- 發布日期:2019/10/22
- 新聞作者予刊登媒體:東方財富網
- 新聞內容:
- 通訊為射頻器件行業帶來新的增長機遇。相對於4G,一方面射頻模塊需要處理的頻段數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毫米波等頻段信號處理難度增加,系統對濾波器性能的要求也大幅提高。根據測算,射頻前端器件市場將會14%左右的年平均增長率增長。在射頻前端器件中,尤其以濾波器行業毛利率很高,但是由於國內廠商技術不夠,所以市場基本被外資廠商壟斷。由於上游供應鏈的把控和“國產替代”需求,國內射頻前端芯片廠商或將迎來新挑戰。
-
- 時代所需求的射頻器件要比傳統的射頻器件要復雜得多,主要來自濾波器和雙工器的升級,單個射頻前端的價值量也會更高。
在5G時代為了實現高帶寬,載波聚合技術的路數必須上升。載波聚合技術是指使用多個不相鄰的載波頻段,每個頻段各承載一部分的帶寬,這樣總帶寬就是多個載波帶寬之和。目前載波聚合技術在4G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載波聚合路數的上升也意味著頻帶數量的上升,從而催生出對更多濾波器的需求。
根據產業鏈調研射頻成本端看,單模PA價值大約在0.3-0.6美金、SAW 濾波器價格在0.08-0.12美金、SAW雙工器價格在0.2-0.3美金、天線開關價值在0.15-0.4美金。估算單個射頻前端價格為1美金,支持11個頻段的4G手機,射頻前端價值量可達11美金左右,5G高頻電路還會更高。根據法國Yole Development預測,射頻前端器件市場將會14%左右的年平均增長率增長。
就目前而言,全球SAW和BAW濾波器市場均被國際巨頭壟斷,也因此濾波器國產替代空間巨大。在SAW濾波器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前五大廠商(Murata、TDK、TAIYO YUDEN、Skyworks、Qorvo)佔據了95%的全球市場;而在BAW濾波器市場中,僅Broadcom-Avago一家就佔據了87 %的全球市場份額,而且全球市場均被國外大廠壟斷。目前國內尚無大批量生產和出貨的射頻濾波器的企業。
隨著每台設備內所支持頻段的日益增多,當今的無線設備必須要同時防範來自其它設備及自身的干擾信號。一款高端智能手機必須要對多達15個頻段的2G、3G和4G無線接入方式的發送和接收路徑進行濾波,同時要濾波的還包括:Wi-Fi、藍牙和GPS接收器的接收路徑。必須對各接收路徑的信號進行隔離。還必須要對出處雜多、難以盡舉的其它外部信號進行抑制。
射頻前端器件中,尤其以濾波器行業毛利率很高,但是由於國內廠商技術不夠,所以市場基本被日系廠商壟斷。國內最好的射頻技術主要集中在軍用領域,這其中,信維是唯一與五十五所在射頻前端業務領域達成重要合作的上市公司,合作開發濾波器產品,逐步實現產能擴張,並且入股德清華瑩,能夠結合55所的5G射頻技術,國產化替代空間很大。
目前射頻前端芯片市場主要被Skyworks、Qorvo、博通、村田等幾大國際巨頭壟斷,國內自給率較低。隨著以華為、小米等為代表的國內手機終端廠商全球市場份額的提升,對於上游供應鏈的把控和“國產替代”需求將為國內射頻前端芯片廠商提供試用平台。射頻前端芯片投入相對較小、工藝製程也相對簡單,有利於國內廠商重點突破。目前已經湧現出卓勝微 (300782)、漢天下、唯捷創芯、無錫好達、三安光電 (600703)等一批優秀的國內廠商,華泰證券觀點認為,看好未來射頻前端的國產替代機會。
根據華泰證券的梳理,目前國內涉及射頻前端芯片業務的公司主要包括:濾波器——無錫好達(未上市)、三安光電、天通股份、德清華瑩(未上市)、天津諾思微(未上市)、開元通信(未上市)等;功率放大器—— 三安光電、海特高新、Vanchip(未上市)、慧智微(未上市) 、中科漢天下(未上市)等;射頻開關—— 卓勝微、紫光展銳(未上市)等;低噪聲放大器:卓勝微、紫光展銳(未上市)等。
在射頻前端廠商中,5G技術迭代成為國產化的契機。上市公司信維通信近期通過收購亞力盛和艾利門特等,深度佈局射頻連接器、射頻隔離器件等,致力於促成全射頻解決方案,後續增長值得期待;提前大力佈局5G,成立5G研究院,增資德清華瑩、與55所合作佈局射頻前端濾波器,為即將到來的5G時代做好充分準備。
從產品結構上,公司近幾年完成了從天線到射頻連接器、濾波器的泛射頻業務佈局,產品線的擴充為長期業績奠定基礎。
另外,卓勝微是以射頻開關和LNA 芯片為主營業務的國產射頻芯片設計公司,主營業務包括射頻開關芯片(Switch)、射頻低噪聲放大器芯片(LNA)等射頻前端芯片的研發、銷售,同時在WiFi、藍牙方面進行技術積累,並對外提供IP(知識產權)授權和技術服務。
根數據,卓勝微作為全球第五大、國內第一大射頻開關公司,產品以中低端機型為主,目前已取得全球5%市場份額,率先實現國產突破。
事實上,同型號芯片產品在推出後,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單價呈下降趨勢,卓勝微2018年度對三星銷售的複雜產品比例也較2017年度有所降低,因此2018年度平均單價也呈下降趨勢。綜上,2018年度對三星的銷售數量及金額均有所下降。
網址出處: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191022126734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