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計畫摘要
 |
|
 |
計畫名稱 | 奈米材料及製程技術發展計畫 | 執行單位 | 材料暨光電研究所 | 99年經費 | 101,180千元 | 99年人力 | 49人年 | 計畫重點摘要說明 | "99年計畫內容
本年度計畫以「奈米精碳材料及應用技術」及「奈米結構與功能材料技術」為主軸,內容包含:
一、建立以超臨界流體方法萃取煤焦瀝青或石油瀝青之技術,完成介相瀝青加、減壓精煉製程。
二、完成奈米多元複合粉體配方技術,並建立可見光吸收率、紫外線阻斷率及熱射線反射率複合粉體檢測技術。
三、開發陣列式微型氣體感測及辨識系統,製作手持式氣體感測系統原型。
四、開發光學產業用紅外線及紫外線吸收奈米材料。
五、開發可積體化之偏振分光鏡,完成LED模組照明效率提昇理論計算及光路分析。
六、開發鐵、鈷、鎳非貴重金屬系列及NH3BH3之產氫觸媒,並精進釕金屬系列產氫觸媒。 | 99年預期成果 及未來研發成果 之長期效益 | 一、99年預期成果
(一)99年預期績效指標:專利申請8件,獲得4件,論文發表14篇,技術移轉14件,委託及工業服務6件,直接與衍生投資34,500仟元。
(二)建立國內第一套超臨界流體萃取煤焦瀝青與石油瀝青之技術。
(三)完成多色系抗熱輻射複合粉體配方開發,熱射線反射率>65%,可協助國內業界應用於運輸、生活、環境之節能減碳。
(四)建立微量有毒氣體資料庫,研製2.4GHz嵌入式無線感測訊號傳輸模組,協助國內廠商提升相關產品之國際競爭力。
(五)建立奈米結晶溶膠製備技術,鍍膜之紅外線及紫外線吸收率>50%,表面硬度≧3H,應用於光學產品開發,可有效提昇光學鍍膜產品功能。
(六)開發奈米結構薄膜計設與分析及奈米微影技術,製作具有最佳化奈米結構之光學薄膜,並應用於固態照明元件,以增加其整體光取出效率。
(七)提供產氫觸媒開發所需之適當性評估、改善方案及優化製程,可大大提升觸媒的反應性及穩定性。
二、未來研發成果之長期效益
(一)建立煤焦瀝青或石油瀝青之奈米分子量控制技術,協助國內廠商掌握各種石墨產品最上游原料技術,建構自主產業聯盟,發展精碳相關產業。
(二)開發具延遲性記憶、緩解透析、自冷卻及共生自熄性等官能化特性之細緻化微孔高分子複材,符合環保、節能需求,提昇產業應用領域。
(三)開發智慧型奈米碳材複合薄膜感測器,提昇國內產業在氣體檢測應用系統方面之開發能力,並增進奈米技術和電子技術的融合。
(四)開發低折射率、高折射率、紅外線反射、紫外線吸收、透明彩色、電磁波吸收及耐磨之塑膠光學鍍膜溶膠,增加戶外可用性及耐用性。
(五)開發具奈米結構光學薄膜設計的LED晶片,提昇出光效率,並解決散熱問題。
(六)開發奈米化學產氫觸媒材料技術,可搭配氫燃料電池產品開發應用於民生工業、能源產業及3C領域。" |
|